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口述 | 吴见标 撰稿 | 蒲公英
6月,是毕业季,也是迎新季。当高考生们对着志愿填报系统纠结是否选择医学时,即将离校的医学生们正用自嘲消解学业带来的重压。“来学医吧,只要专业选得好,年年期末赛高考”、“爱读书的有福了,学医让你读一辈子”、“欢迎跟我一起谈一场‘蓝色生死恋’”…… 这些在医学生群体中广为流传的段子,反应的是8年时间只能成为住院医师敲门砖的职业现实。
在这片迷茫中,一位在校期间便开始创业的学子引起了医馆君的注意,他本科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现为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全科硕士在读生,同时也是中青医社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与中医青年军团队领头人。他便是——吴见标。
从校园万粉公众号“广中E专线一”到中医经典学习小程序“中极医班”,从线上新媒体矩阵到线下中医文化节,他用五年时间搭建起连接医学生与中医行业的桥梁。当同龄人还在困惑医学生是否适合创业时,他已在学业与创业的悖论中蹚出了一条独特路径。
PART.01
来源于勤工助学的创业启蒙
2018 年秋天,刚踏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吴见标,怎么也想不到会与“创业”产生交集。作为一名定向培养的中医学子,他的人生规划本该是“认真读书 —回到基层—成为医生”,这就像事先已经设定好的程序。但转折就发生在某天他在教学楼下闲逛时,被勤工助学管理中心的师兄师姐“连拉带拽”地加入了这个团队。
“其实当时我的内心是抗拒的,觉得会耽误学习。但当我从普通成员做到团队负责人,看着自己策划的活动帮助同学们解决实际困难时,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开始萌芽。我逐渐意识到,医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一个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能获得支持与帮助的平台。”吴见标说道。
于是,2020年,他便加入了QH岐黄网进行实习,这次实习经验进一步验证了他的想法。在担任短视频运营负责人期间,他深刻体会到新媒体对中医传播的巨大潜力。“为什么不做一个属于医学生自己的平台呢?”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悄悄生根。
而这个机会便出现在202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出台了一个新政策,所有中医学子必须要通过中医经典考试2级才能毕业,他看着身边同学为背诵《内经》《伤寒论》经文焦头烂额,便带着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中医青年军”团队,开始运营“广中E专线一”公众号,将晦涩的中医经典条文整理成诵读本,配上思维导图和记忆口诀放在公众号上,慢慢的公众号便成为了仅次于官网的自媒体公众号,后来为了方便背诵他们便出了小册子。
“当时没想着盈利,就想帮同学们少走点弯路,没想到这本小册子在校园里疯传,最后卖出了近 2000本,几乎每个学中医的同学都人手一本,我们等于把广中医的中医经典市场基本上做透了。”吴见标说道。
PART.02
B 站视频爆火,想要为同学撑起一片天
后来,随着核心成员因学业压力相继退出,在团队濒临解散的时刻,吴见标制作了一条视频《成立中医青年军,是我大学做过最酷的事》,并发布在B站上。
“原本是想激励团队的成员们,没想到发布后收获了3.6万播放量。虽然播放量并不是特别高,但点赞率却很高,基本上10个人看了便会有一个人点赞,大家都说我们这种精神像山河大学的精神”吴见标语气里仍带着惊讶。
这条意外爆火的视频,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医学生群体的集体焦虑。吴见标开始思考:作为一名创业者,如何通过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为医学生打造平台?怎么样围绕医学生的特征来创造价值?
于是吴见标便从年龄、地域、学习需求能方面分析来医学生的特征。
经过探究,吴见标发现医学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便是心存正义,内心深处都是理想主义者,希望能够用自身的力量帮助别人。但大部分的医学生又有着一个缺陷便是有点专业知识,但对于临床实践的辨别能力还是不够准确,除此之外,00后的年轻群体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便是创造力以及玩转互联网的能力。
创业和人生一样,需要漫长的坚忍和等待。但是想要持续发展离不开两样东西,要么是做产品,要么就是做渠道,在进行用户分析之后,吴见标认为打造一个专属于医学生的综合性平台是可以帮助医学生快速成长的方式。
于是,他迅速调整方向,将“广中E专线一”从单一的学习平台升级为综合性医学生社区,开发“中极医班”小程序,开设“中医青年说”栏目,邀请临床一线的青年医生分享成长故事;建立“医学生互助社群”,打造同学们实习信息、考研经验等新媒体信息平台。
PART.03
亏损中的破局之道,线上线下互相结合
新媒体,不单只是线上的短视频和图文。吴见标认为,真正的新媒体,一定是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
校园内互相学习的平台已经打通,也代表着校园内的市场达到了瓶颈,是否能开拓校外的市场,既能为医学生谋出路,又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思来想去,吴见标认为,既然是做公众号自媒体出家的,那便可以从自媒体入手,帮助传统医馆做新媒体运营。
“虽然一开始并没有做的很好,但我认为我们并不是要去考满分,只要能够达到80分以上的成绩,便能超越很多传统医馆的运营。大部分医馆负责传统运营模式的人群年龄都会偏年长一点,学习新的运营方式没有学生迅速,因此,这也是我们医学生做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一开始是帮我们的老师做IP,后面才慢慢延伸到中医馆的IP打造,目前老师的IP粉丝量已经能达到30w了。”吴见标骄傲的说道。
除此之外,吴见标还通过自媒体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合作模式。线上让医学生们与国际中医知识付费平台合作短视频剪辑、与中医大健康传媒公司共建内容矩阵、为慢病管理诊所提供IP打造服务等等,为医学生开拓了更多的兼职机会。
“很多人问我们,医学生又不会看病,凭什么跟这些专业机构合作?因为我们是00后医学生,更懂年轻群体的传播逻辑。当传统医馆还在用老方法做宣传时,我们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更能为他们精准目标客户。”吴见标说道。
团队所做出的努力值得被看见,一家传媒公司也看中了这年轻并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团队,邀请他们到番禺万达广场策划一场线下的中医文化节。
“当时心里没底,我们从来没做过线下活动,而且预算有限。但想到这是让医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好机会,我们还是咬牙接了下来。文化节筹备期间,团队成员几乎每天都在“踩坑”,场地布置经验不足,导致活动当天混乱,最惨的是算错了成本,活动结束后发现亏了好几千块。”吴见标无奈的说道。
但就在大家垂头丧气时,一个细节让吴见标眼前一亮,几位为民众把脉的同学从被人认为是忽悠到被大家肯定越来越准,就在线下办中医节的短短几天,把脉的水准便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自己都加了好几个外地来的朋友,说以后要继续回来找我看病。虽然线下活动的规模并不大,但我依旧觉得很了不起。亏损只是暂时的,而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实践机会和成长,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因此,今年我计划再办10场文化节,为医学生们创造200个兼职岗位,为合作医馆引流1000名顾客。”吴见标充满信心的说道。
完成这些工作之余,吴见标常常鼓励团队小伙伴“团队的发展不能将情义与专业对立、不能将情义与效率对立、不能将情义与规则对立,不要小看现在的自己,哪怕只是二三十个医学生聚在一起,只要我们坚持做有价值的事,未来就会有二三十个年轻医生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就像雷军说的,只要开始追赶就在赢的路上,我们这群“中医青年军”,也正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00后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I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口述/吴见标,撰稿/蒲公英,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编辑|蒲公英 视觉|花椒
-活动预告-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号)
广禾配资-广禾配资官网-网上炒股配资-好配资炒股开户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