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加速抢跑、首批智能机器人落地实景验证、“成都造”工业精品加速出圈出海、新能源汽车产量“井喷”……
今年上半年,成都的科技产业热点频现。成都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3.7%。与此同时,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4.8%,占全市投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0%。
这些成果,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成都正以独特的“磁极群”生态,形成一张覆盖创新全链条的强大网络。知识在此源头深涌,人才在此系统培养,技术在此迭代验证,产业在此加速跃迁。
创新链条顺畅咬合,突破界限持续拓展,已形成未来产业跃迁的清晰路径。
沿成都兴隆湖一带,很多科创企业、核能、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和研究院落户在此
『算法在刷新』
成都科创结果加速“奔现”
每小时诞生8项专利授权,每天诞生4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美元——作为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成都在科创领域不断刷新着“算法”。
数据的背后,不仅有技术研发带来的科技成果转化,更有一群在这座城市扎根、不断探索的创新者。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博士施柯丞便是其中之一。在脑机接口应用领域,他的研究成果已在布法罗机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中应用,其中包括脑控外骨骼机器人。
“目前,脑控外骨骼机器人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6年上半年获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在施柯丞看来,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布法罗外骨骼机器人康复训练测试 资料图
而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径,因此,向成果转化要结果成为企业发展路径之一。施柯丞接着说,“多年来,我们与布法罗开展相关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例如,在抑郁症、路怒症、癫痫等神经调控方面,已经有了进入现实的可能性。”
其实,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创新案例,在成都已不算新鲜。就拿“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转化系列活动为例,去年10月举办至今,已累计发布企业需求近2500项、科技成果超6000项,创新产品近1000个,累计签约落地项目300余个。
例如,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与高校院所深度合作,打开了国际市场;苏州智华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瞄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赛道,拟将研发+制造总部基地整体搬迁至成都高新区;德国史太白计划在成都设立一个技术转移中心……这样以“为科技企业找技术、为创新产品找市场、为创业孵化找资金”为目标的活动,让成都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更加清晰。
今年4月,“科创天府·智汇蓉城”中国(成都)——德国国际创新科技合作交流会在德国慕尼黑成功举办
『产业在发力』
“中试+”科创生态拔节生长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离不开“中试+”科创生态。以成都创新推出“中试+园区”模式为例,《成都市产业园区中试平台需求清单》的发布,覆盖11个产业园区,涵盖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等23个前沿领域。而这只是众多“中试+”中的一个缩影。
数据印证创新势能,再看大方向,目前成都已建成国家、省、市级中试平台142家,依托科创通平台链接超1万台大型仪器设备供相关企业共享使用,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这意味着,“中试+”科创生态已在成都形成概念验证有载体、中试熟化有平台、产业落地有通道的完整闭环,为科技成果转化装上“加速器”,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构筑“核心支点”。
以前沿新赛道的量子技术突破为例,近日,电子科技大学与天府绛溪实验室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这个芯片被称为量子互联网的“心脏”,为量子信息传输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和器件方案,未来将提升量子设备的集成度与可靠性,为构建自主可控的量子示范网奠定硬件基石。
资料图 图据成都市发展改革委
再看人工智能领域。“一人能管4台。”后厨总管对这些“新员工”赞不绝口,“相比传统厨房,效率提升了60%。”一家餐厅的炒菜机器人,诞生在成都高新蜂鸟先进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其中试产线已完成测试并造出产品,首批300台机器人已投放市场。
同时,针对有的企业中试资金匮乏的痛点,蜂鸟智造还发起并管理国内首只由中试平台运营的成果转化创投基金,首期规模1亿元。“这突破了单一中试功能,构建起‘中试+孵化+投资’服务闭环。”蜂鸟智造合伙人柏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前移后拓服务链,我们有效提升了项目触达能力和产业培育能力。”
蜂鸟智造
蜂鸟智造打造的“高新蜂鸟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资本在中试阶段不仅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更可以通过与政府及其他主体协同作用,助力推动中试链条资源、科创服务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中试+资本”生态,正好切中企业所需。这一实践也充分表明,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携手共进、双向发力时,“中试+”科创生态便能在成都这片沃土上蓬勃发展、茁壮成长。
『多重共振』
成都实验室成果加速“用起来”
当科学家与企业家“双向奔赴”,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政府部门的支撑路径也更加明晰。
日前,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完善“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体系,支持共建科技成果交易市场,打造西部中试中心。作为政策创新的“试验田”与产业升级的“加速器”,成都科创生态岛正加速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让更多创新要素在这里发生“化学反应”。
建设中的成都科创生态岛
在成都创新生态系统中,150余个国家级平台如同“超级计算节点”,与60余所高校、40余家科研机构构成“智能神经网络”,协同编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数字经纬。其中,线下科创生态岛化身“创新反应釜”,集成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核心要素,为企业提供全链条的服务生态。
线上“科创通”平台则如“量子纠缠态”,串联超6.8万家科技企业、179家高校院所、1133家服务机构,面向科技创新团队、企业等提供政策匹配、载体配套、创新人才推荐、技术成果对接等服务,累计服务超20万家/次。
这些成果背后,是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重共振。从“华龙一号”第三代核电机组到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再到中科奥格六基因编辑猪肾脏助力完成亚洲首例猪肾活体移植,博恩思手术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AI+智能机器人远程头颈外科无创手术等,这些让实验室成果用起来的故事,正是成都“智造之城”与“创新之城”融合的缩影。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编辑 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广禾配资-广禾配资官网-网上炒股配资-好配资炒股开户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